性無別
踰越籬藩至曖昧含混-----暫不容跨性別穿透的醫學與法律機制
讀完 阿三 2009.4.07 在 inmediahk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2861) 發表的一長篇論文, 很沈重的學術性的詳盡敍述, 這裏試摘錄些精句, highlight 文中的主題:
「到底是男是女?」這類問題最為常見,而我們卻往往不會反問確定孰男孰女的必要及察覺此問題背後可能對跨性別人士的抗拒、壓迫與侮辱。又或是把跨性別人士化約為「他╱她只是希望(透過手術)變成男╱女」。希望透過手術達成個人性別願望的確是不少跨性別人士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冀盼,但跨性別(人士)就不等如只在男╱女兩點之間二選其一的性小眾,也不是必然要與手術或醫療體制拉上關係的議題,而是可以置身於性別二元系統(binary opposition of two-sex-system)以外的群體。
Leslie Feinberg 於《藍調石牆T》小說中給中文讀者的序言中所說:「我們周圍有許多人沒辦法被當成『真』男人或『真』女人。她╱他們可能是跨性別的? 也就是說,女的太陽剛,男的太陰柔;或者她╱他們超越了性別二分,展現了某種性別曖昧或性別矛盾的現象。……這些跨性別主體在既有性別文化中所承受的壓迫,和一般的性別主體有些類似,但是又截然不同。」
對於自己認同另一個性別、發現自己的身體與想法之間的不協調,所有受訪者都表示從小學階段或更早之前就已經察覺。
報刊雜誌上凡有關易裝者或男╱女扮男╱女裝者,均與「遊蕩罪行」拉上關係,認為他╱她們是有病態或癖好需要接受心理治療或輔導的人,認為這偏差的行為必然與年幼時不愉快或曾被性侵犯的經歷有關。然而,媒體卻又精神分裂地漠視了娛樂圈的易裝現象或電影世界探討跨性別議題的已有角度,完全充斥雙重標準及歧視成份。
把跨性別人士置於客體(object)及被研究的位置,視之為性倒錯(inverts)或病態(disorder),約化成可以透過手術而輕易解決性別認同問題,而座標永遠指向既有的男╱女性別二元,忽略社會文化的性別角色規管與歧視,同時構成及主導了其他權力場域對跨性別人士的有限認知與嚴厲管理。這也是對跨性別人士的壓迫及帶來無限痛苦的根源。
但醫療體制仍多傾向強化性器官於斷定性別身份時的主導地位,「性別特質主要就是性器特質」,故才發明荷爾蒙治療及性別重整手術(Sex Reassignment Surgery)作為統一性別身份與生殖系統之間不協調的方法。
換句話說,換性手術本身不是萬能,也其實只有男╱女兩個選擇,它畢竟只是外型的改造而非真正的性別改變,而且還涉及不同程度的風險,這到底是幫助還是傷害,的確需要重新思考。
因此,這種醫療體制曾被批評為其實是給跨性別主體一個幻象而已,以為接受了換性手術而獲得新身體及新性別,舊有的問題就會一掃而空,按此「換性意識形態」(transsexual ideology)下,一切都只是誇大的陳述。
手術,只是打造跨性別族群身份認同的眾多方法的其中一個,這只是個選擇,而非絕對或唯一的出路,他╱她實有權置身於醫療系統之外,自在而有尊嚴地過自己的生活。
看完全文, 第一次領悟跨性別transgender反二元性別的理論, 與其問 「到底是男是女?」, 我們實在是"不男不女"的二元性別系统以外的群體... 自己感覺中、記述中對自己本身性別的不安, 其實易妝後同樣是感覺對異性服置的不安、不稱身...有如心理醫學用變性手術樂物去醫治跨性別的那般曖昧...或者, 與其整日注視自己的性別, 該是放棄這二元性別的含混, 是跨性別, 還是無性別!?
I.L. 給的一些見解:
傳統的transsexual理論, 就如那文章所說, 就是將狹窄的性別框架硬套在人身上,
非此即彼, 不是男嘛, 就是女, 而這個"女"所包含的意義, 就是性別定型下的"女性".
所以, 以"男兒身女兒心"來論述, 就得是"男性戀女性", 就得表現"陰柔",
還有"自小愛玩洋娃娃"這類"女性化"行為... 很多故事都是這樣說的嘛.
而且, 變性者要"比女人還女人"才能得到認同...
我不是去質疑有這些經歷的人... 我是質疑整個性別框架.
那些 "女人/男人 應該/不應該 怎樣做", "女人/男人 的天性是怎樣怎樣", 是誰定下的?
這些不是天生下來的表現, 是後天成長中被訓練去依循, 被強加在自己身上的.
否則, 就會被責罵, 被嘲笑, ...
"男仔之家鍾意粉紅色?" "女仔之家剪到頭髮咁短?"
人性, 是多元性的變現異同, 實在不該套在簡單的二元性框框中; 性, 有無限的分別... 性, 無別...
留言
發佈留言